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河南法制报广告部

河南法制报电话

第一书记带头掏钱修路,任期满后400村民请愿留下

浏览 59次 发布时间 2016/04/25
2014年,知天命那年,省检察院机关干部杨磊,做出了一个不惑的选择,去郸城城郊乡谷集行政村党支部,任第一书记。 于是,一箱书,一床薄被,几多踌躇,辞别妻儿老母,脱下西装,换上球鞋,老杨只身前往那片充满未知、又生机勃勃的田野。 第一章 修路的波折 他对自己说:“当干部就要认吃亏。” 郸城不通高速公路,第一次来谷集村时,老杨可是问了一路。 泥泞的小道,深一脚浅一脚,好不容易走到村室,发现荒草满院,房屋到处漏雨。 因为盛产小麦和玉米,没有其他经济作物,这让谷集村成为贫困村。 要想富先修路。老杨刚上任便下决心修好全村的路,规划了两横两纵的道路。去年6月,通过争取,县扶贫办同意拨款修建2.2公里的田间路。 按规划,其中一条路正冲贾庄村民组某村民的祖坟,路修到坟前,该村民垒起了一堵墙,只差最后三十米,无法连接到主路。 这下只得改规划,那么问题来了,多出的六千块钱怎么办?村里此时没有一点集体收入。 “当干部就要认吃亏。”老杨带头掏出两千元,支书两千,两名村副主任各一千,这下才把路修成。谷集村祖祖辈辈的泥泞地,在老杨上任第二年,终于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。在谷集村室大门的内侧,一副对联格外醒目:“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道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;穿百姓之衣,吃百姓之饭,莫以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。”横批是,“天理、国法、人情。” 这是那副南阳内乡县衙的著名对联,老杨每天从村室出来,总要看一眼,用他的话说,看看心里踏实。 第二章 老母的叮咛 他谨记教诲:“打成一片,赢得民心,不要搞吃喝,要多办实事。” 周五,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又来电话了,问他是否回去。自从父亲过世后,老杨的母亲一直独居,作为唯一的儿子,老杨觉得愧对母亲。 “打成一片,赢得民心,不要搞吃喝,要多办实事。”母亲对他说。 带着母亲的叮咛,老杨工作起来毫不含糊。每年农村夏秋两季防火,老杨与村委一班人马,一起吃住,紧盯严防,经常是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。 初来乍到,人生地不熟,老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,如何争取信任。作为第一书记,就是来给老百姓干活儿的,人心换人心。两年来,老杨一直与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。 “多办实事,多解决问题,帮扶贫困人口。”老杨总结说。通过这些,老百姓如今已经把他看成贴心人。 据统计,2014年初,谷集村全村贫困户共计304户、1131人,经2014年、2015年两年全村实现精准脱贫234户949人。目前未脱贫还有70户182人。村民含泪说:“我们都舍不得让老杨走。” 来到谷集村后,3200人的村子,每个村民老杨基本上都认识,打过交道。 时间倏忽,转眼两年过去了,按照省里的要求,第一书记的任职时间是两年,期满要回到原单位。 谷集村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后,为让老杨继续留任,他们写下请愿书,三四百村民代表签字按手印。 “我们都舍不得让老杨走。”邢小庄村民邢建筑提起老杨走的事抹起了眼泪。 扬子寨村民杨西林说,你要走可以,别给乡亲们说,他们知道的话,肯定会拦在车前头,不让你走。 岁月无声,短短两年时间,老杨已经走进了谷集人的心里。 人物名片 杨磊 52岁,本科学历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22年现任郸城县城郊乡谷集行政村第一书记 小故事·我眼中的“第一书记” 和“土豆”做了朋友 “嘿,土豆。看今天给你带什么好吃的。” 每天,只要一走近村民杨高领的蔬菜大棚,“土豆”便摇着尾巴,热情地过来“招呼”老杨。 “杨书记,您别惯坏它了。”狗主人杨高领笑着说。 村民杨高领有轻微残疾。去年的第一场大雪,把杨高领的蔬菜大棚压塌了,本来孩子重病就欠下一屁股债,又遭遇如此变故,杨高领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。 老杨得知后,不停开导鼓励,帮助贷款,请专家,帮他修了一个5亩地的标准化蔬菜大棚。一来二去,老杨和杨高领熟悉了,跟他家的小狗也成了“朋友”。 “小名”的妙处 在乡村,叫小名能立马和乡亲们拉近距离。 在谷集村有个村民叫杨乾道,小名杨闯,大家都叫他赖闯,皆不知其大名。“作为村干部,要想跟群众打成一片,就要记住他们的小名。”老杨说,所以,老杨的笔记本里,除了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,只要有小名的,也都会备注一下。 大变化·书记带来了啥? 搞项目,办实事,打破传言 谷集村党支部书记谷高杰至今仍记得,老杨刚来时,老百姓就在背地里议论,又来一个“镀金”的。 正当老百姓疑虑重重时,刚上任不久的老杨便很快改变了大家对他的认识,带领村“三委”成员徒步拉练式地深入到7个自然村,访贫问苦。随后,老杨又带领部分党员、干部、村民赴外地考察蔬菜大棚、花木种植、畜牧养殖等项目,最后把种植花木、蔬菜和养殖山羊作为全村致富的主打项目。 如今,这些项目已经一一落地,村民杨东贤建成标准化羊舍,养殖槐山羊、小胡羊等120余只;杨高领等部分村民发展果树、蔬菜大棚……